对于数控机床来说,数控系统就像大脑一样负责处理信息并控制机床的动力。当要加工的零件形状不规则时,插补运算可以解决;而当零件的形状特殊,机床的刀具无法进行切削时,五坐标联动技术就派上了用场。
一提到工业,最基础的就是制造。
而所谓制造就是把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原材料变成零件再装配成产品。在传统的金属加工领域,零件的制造就是火星四溅的铸锻焊以及硬碰硬的车铣刨磨钳,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任何一个稍微有些形状的金属,在我们见到之前,都已经在工厂经历了多次铁与火的淬炼。既然金属零件是机器制造的,那么机器又是如何制造的呢?原来,它是通过机床完成的。
(一)从机床到数控机床,机器不再无脑干活
机床是其他机器的“母机”。
炼钢厂出产的钢铁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,而是板材、管材、铸锭等等形状比较规则的材料,这些材料要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零件就需要使用机床进行切削;还有一些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,就要在机床上用精细繁复的工艺切出来或者磨出来。
和所有的机器一样,最初的机床包括动力装置、传动装置和执行装置,靠电机转动输入动力,通过传动装置带着被加工的工件或者刀具进行相对运动,至于在哪儿下刀、切多少、多快速度切等等问题,则由人在加工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。
由于传统机床使用的电机的转速在工作时基本上是不变的,为了实现不同的切削速度,传统的机床设计了极为复杂的传动系统。这种复杂度的机械在现今的设计中已经不多见了。
而随着伺服电机(伺服电机就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精确控制电机的位置和转速的电机)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,直接控制电机的转速变得方便快捷效率高,而且基本上是无级变速,传动系统的结构大大简化,甚至出现了很多环节电机直接连接到执行机构上,而省略了传动系统。
这种“直接驱动”的模式是现在机械设计领域的一大趋势。
结构的简化还不够,要实现各种各样的形状的零件的加工,还需要让机床可以高效、准确的控制多台电机合作完成整个加工过程。
这就要让机床成为有“脑子”的数控机床了。而这个脑子就是数控系统,数控系统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数控机床能干多复杂、多精密的活儿,也决定了这台机床和他的操作者的身价。
(二)数控系统能干嘛?处理信息并控制动力
数控系统(Numerical Controller System)是数控机床的大脑。
对于一般数控机床而言,往往包含人机控制界面、数控系统、伺服驱动装置、机床、检测装置等等,操作人员在一些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帮助下,将加工过程所需的各种操作(如主轴变速等步骤以及工件的形状尺寸)用零件程序代码表示,并通过人及控制界面输入到数控机床,之后由数控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,并按零件程序的要求控制伺服电机,实现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,以完成零件的加工。
数控系统完成诸多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的工作,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以控制信号的形式传给后续的伺服电机,这些控制信号的工作效果依赖于两大核心技术:一个是曲线曲面的插补运算,一个是机床多轴的运动控制。
(三)零件形状太“自由”?靠插补运算搞定
如果运动轨迹可以用解析式表达,则整个运动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坐标的独立运动的合成运动,就可以直接控制电机生成了。
但是制造过程中很多零件的形状可以说是十分“自由”的,既不圆、也不方,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形状,例如汽车、轮船、飞机、模具、艺术品等产品常遇到不能用解析式描述的曲线曲面,这类曲线曲面称为自由曲线(Free Form Curves)或自由曲面。
要切出来这些“自由”的形状,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也相应的十分复杂。具体到操作中,就是要控制工件台、刀具都按照设计好的位置-时间曲线进行运动,控制这二者在规定的时间以指定的姿态到达指定的位置。
机床可以在工件和刀具之间很好地完成直线段、圆弧或其他的有解析式的样条曲线的相对运动,而这种复杂的“自由”运动又该怎么完成呢?答案是依靠插补运算。
所谓插补,就是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数控机床上刀具的运动轨迹的过程。根据给定的速度和轨迹,在轨迹的已知点之间,增加一些新的中间点,并控制工件台和刀具通过这些中间点,进而就能完成整个运动。
而这些中间点之间,则通过线段、圆弧或者样条曲线等来连接。相当于用数段微小的线段和圆弧去逼近要求的曲线和曲面,这就是插补的本质。
流行的插补算法包括逐点比较法数控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,卧式数控车床国内年需求量在 5 万台以上,其中中高端数控车年需求量在 1.5 万台以上。优装备现有 T5 系列卧式数控车床产品,已进入产品成熟发展期,交期周期竞争力不强,急需响应市场需求,重回市场领头地位。2021 年以来数控车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,经市场调研发现,客户对快速交货的需求日益强烈,中小规格数控车订单大部分要求现货或1-2 月交货,但优装备 T5 数控车产品响应市场速度慢、交付周期长,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预期,急需提升产品交付能力,助力公司发展。
1.选定标杆企业
目前数控车有多种分类方式,最普遍的按产品性能可分为高、中、中低三大类。
高端产品高精度、高性能,代表品牌为哈挺,马扎克,大隈,德马吉等,同规格产品价格约 50万以上,以德日美进口品牌为主。
中端产品稳定性好、价格适中,代表品牌为台湾友嘉、韩国迪恩、韩国威亚、海德曼、海天精工等,同规格产品价格 25 万以上为主,以台韩品牌为主。
中低端产品性价比高,代表品牌为宝鸡,西格马,鲁南精工等,同规格产品价格约 15 万以上,以本土品牌为主。
优装备通过产品相似度、行业认可度、工艺技术水平、信息获取难易等多维度选择标杆对象。
结合市场竞争现状及标杆企业先进做法,优装备选择一家中国台湾地区公司为对标对象。
2.标杆企业先进做法
这家中国台湾地区机床企业的一款数控斜车主要面向中、高端客户群体,与优装备 T5 系列数控车对比,目标市场一致、为中高端畅销产品、市场认可度较高,产品结构相近。整机供货周期约为 60 天,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货期优势,拥有稳定供应链体系和制造体系。优装备与该企业对标,易于开展工艺改善。
3.对标提升方向
优装备通过采集当期典型客户交货周期,得出从合同订单签订到产品包装入库、发货到客户的整个整机供货周期约为 90 天,以此为依据设立改善目标。
改善目标 : 产品交货期由 90 天缩短到 60 天、达到与标杆对象相同的水平,改善该关键指标将有助于提升公司主导产品核心竞争力。
二、制定方案并实施改善
通过集思广益,头脑风暴并结合标杆企业做法,优装备收集产生解决思路、制定了具体的工艺方案并实施了工艺改善、全面提升了产品交付能力。
1.收集数据确定关键因素
通过网络、样本、典型客户供货周期采集等多维度数据收集,优装备分析出提升机床交货期Y 的关键因素。
T5 机床交货期 Y=Y1(主要外购件货期)+Y2(机加大件及关键件货期)+Y3(装配周期)+ 其他(见表 1)。
2.分析差距查找装配工艺可能因子
通过分析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等影响产品交货周期因素,进一步梳理出可能影响交货周期的可能因子。
筛选主要因子后,优装备进行关键点 CTQ重要度评分,进一步明确工艺精益改善点,具体如表 2。
可见,完成导轨丝杠外购件货期、机加大件货期等 7 大因子改善即可完成 83% 以上的改善任务。
3.制定改善方案并实施工艺改进
针对以上 7 大项目进行快速改善措施判断,确定出刮研面过大、员工对新产品装配不熟练、装配作业指导书不完善等三项适合实施快速改善,并制定了快速改善措施计划(见表 3)。
(1)制定快速改善措施
①针对刮研量大刮研时间长,设立改进措施为 : 设计更改图纸,减少刮研面积 ; 控制零件尺寸链误差;利用现场设备提高刮研效率。
②针对员工对新产品装配不熟练,设立改进措施 : 为对车间员工加强标准作业培训 ; 组织开展员工装配技能大赛。
③针对装配作业指导书不完善,设立改进措施为 : 优化装配作业指导书,使用平尺检验精度 ; 增加过程质量控制、增加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点。
(2)制定具体改善实施
针对主要外购件货期、机加大件及关键件货期、装配周期制定具体改善措施如表 4。
①针对订货周期长物料情况,根据合同情况及年度生产大纲制定滚动的安全库存 ; 掌握外购件当前的采购周期,综合考虑订货节点 ; 对订货周期长物料及特配物料形成滚动采购计划,采取提前备货及供应商备货 ; 制定供应商考核制度,选择最优供应商,采
用一主一次,有计划拓展供应链维度,储备制造潜力。
②针对机加大件及关键件货期问题,根据生产大纲对机加大件进行排查,建立内外部安全库存预警机制,统筹内配及外协机加件成套率 ; 对于机加关键零件供应商加工工艺定期检查,优化机加关键零件加工工艺,保证加工件质量与效率。
③针对装配周期问题,通过准确测时规范各序作业内容,平衡序间作业能力 , 形成流式线生产 ; 通过优化设计结构,缩短装配时间 ; 通过优化工艺方法,补增量产所需工装工具,提升装配效率,缩短装配时间。
三、项目成果
《提高 T5 卧式数控车床交付能力》项目,着眼于缩短产品交货期,提升产品交付能力问题,组建 T5 产品标杆团队,运用标杆管理 “八步法”,从源头上解决物料齐套性差和装配周期长等难题,取得卓越成果。
1.硬性收益
缩短机床交货期,减少运营成本 ; 解决新产品响应市场速度慢、交付周期长问题。
2.潜在收益
通过项目的实施,优化了机床作业标准,提升产品一致性,提升产品竞争力 ; 提升团队信心与凝聚力,培养了管理、技术、工艺人才。全面进行成果复制推广,提高机床制造质量。、数字增量法等,而利用Nurbs样条曲线进行插补因为其效率高、精度好而得到了高端数控机床的青睐。
(四)刀的姿态不对无法加工?五坐标联动分分钟搞定
加工复杂曲面不光要理论上可以加工,还需要考虑刀具和被加工的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。
一方面如果刀具的姿态不合适会导致加工的表面质量低下;另一方面刀具还会和加工好的零件结构互相干涉,不调整刀具的相对姿态根本没有办法加工。这就需要赋予数控机床更多的运动自由度,使之更为灵巧。
由于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的相对运动只包含六个自由度(3个平动自由度以及3个转动自由度),五坐标联动就是使数控机床在具有空间上x、y、z三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外,又增加了两个方向的转动的自由度,再加上刀具本身的用于切削的转动自由度,这样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就有了全部的六个自由度,使得刀具和工件之间可以呈现任意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姿态。
(五)国产数控系统:逐渐迈向高端市场
中国是当今世界机床制造大国,数控系统在性能、功能和成套化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其中,低档数控系统几乎完全取代了进口,中档数控系统在系列化、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。高档数控系统已突破实现了五轴联动功能,并在六轴数控砂带磨床、五轴叶片铣床和车铣复合机床等设备上得到了示范应用。
此外,中国企业针对零件(如手机壳)的大批量、表面光洁度高等特点,各自开发了多款专用系统和小型高速加工中心,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该市场现已基本被国产系统和主机占领。
不过,还是应该看到,国际上的数控系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高端产品,与世界机床强国相比,中国的机床产品在全球机床市场的竞争力差距依然很大